宁陵县产业集聚区医院(原宁陵县红星骨科医院)是一座三层小楼。一楼相当于门诊部,宽阔的大厅四壁上挂满了锦旗,“仁心仁术”、“骨科圣手”等赞誉之词在暗红的丝绒面上发出闪闪的金光。张红星的骨科在宁陵县久负盛名,很多患者慕名而来。虽然到了午饭时间,仍有四五位病人围着院长张红星咨询病情。
经过与病人的闲谈,记者发现张大夫受欢迎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医术高超,还因为他有一颗仁心。遇到生活困难的病人,张红星能减则减,能免则免。
他的办公桌上方悬挂着一台电子万年历,是一位名叫黄锡舒的病人康复后送来的。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。2002年,黄锡舒不幸遭遇车祸,头部受伤,形成外伤性癫痫,每天要发作很多次。他当时在宁陵县一所高中打工,每月收入仅二三百元。为了根治癫痫病,黄锡舒到北京、上海等地的大医院求医,花光了所有积蓄。2003年,他经过多方打听找到了张红星。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,张红星用小针刀配合埋线治疗,将他的病治好了,而且分文未收。“后来过了一段时间,黄锡舒突然给我送来这台万年历,当时这在镇上算很高档的摆设,也不知道他花了多少钱。”提起这段往事,张红星念念不忘。
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。一次,他开着车把病人送回家,一看家徒四壁确实困难,当时就把手术费、药费全免了。那病人当年确实非常困窘,后来通过养鱼发家致富,现在每年都会送很多鱼给张红星,感谢他当年的无私帮助。几年来,张红星对困难患者免收医药费十多万元,而他自己却过着俭朴的生活。
在行医过程中,张红星始终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天职。2008年5月12日,张红星在电视上看到了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新闻。当晚,夫妇俩就把医院的事交给几位徒弟,匆匆整理好手术用的药品、绷带等,从郑州搭乘飞机赶往灾区。
到达成都后他才知道,自己和爱人是河南省进入汶川地震灾区第一人。当时余震不断,重灾区汶川、绵竹等地情况不明。成都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见他们只有两个人,说什么也不放行,一直劝他们不要进入重灾区,免得发生什么意外。张红星急得连连拍着胸脯保证说:“你们放心,我们会对自己的安全负责。我是骨科大夫,一定能帮上忙!”
几经辗转,张红星夫妇于5月14日晚上11点找到了成都的红十字会领导办公室,强烈要求到灾情最重、环境最恶劣的地方去抢救伤员。后来,夫妇俩终于拿到了通行证,他们当即包了辆出租车赶往绵竹。天亮后,中国红十字会、北京救援队也到达了绵竹,在有关人员的安排下,张红星夫妇被编入中国红十字会北京救援队,开始随队奔波于地震重灾区的绵竹市清平、天池等地,他们夜以继日、出生入死地奋战了八天八夜,抢救重伤员数十人,抢救轻伤员数百人……
在地震灾区,张红星自己也受到一场精神上的洗礼。他亲眼目睹巨石滚落时,成都军区一位政委舍身一扑,将一名儿童护在身下,自己却被落石砸断了腿;当地出租车司机,一听他们是从河南赶来救灾的,说啥也不要车费……回忆起在灾区的点点滴滴,张红星非常感慨地对记者说:“经过汶川地震,我感觉中国真不愧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大国。平时可能大家感觉不到,但一遇到大事,我们中国人真是万众一心,非常团结、非常具有凝聚力。”
张红星被评为2008感动商丘十大新闻人物。中央电视台、河南电视台、商丘电视台、《河南青年报》等媒体多次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。他说:“行医多年,收获最大的就是墙上挂着的那一面面锦旗,还有抽屉里那一摞摞感谢信。作为一名医生,我只知道救死扶伤是我的职责,至于金钱和名誉,我很少在乎。”